温馨提示
快来完善个人信息吧
用户隐私保护提示
2021年07月22日 来源:
马铃薯干腐病主要在贮藏期间为害,也可在播种块茎时侵染,应注意防治。
1、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受害块茎薯皮出现褐色小斑,表皮下陷和皱缩,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呈同心轮纹状,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剖开病薯,可见病部薯肉坏死变褐,隐约不清地向四周扩展。较老的死亡组织呈现粉、红、蓝、褐等各种颜色,僵缩干腐,形成空心,其内长满菌丝,最后薯肉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块茎带菌,播后也可受害,形成变色、坏死、干腐症状。病薯块尤其在田间后期易于受继发腐生物的侵染,造成湿性腐烂。
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或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在种薯表面繁殖存活的病菌可成为主要的侵染来源。条件适宜时,病菌依靠雨水溅射而传播,经伤口或芽眼侵入,又经操作或贮存薯块的容器及工具污染传播、扩大为害。被侵染的种薯和芽块腐烂,又可污染土壤,以后又附在被收获的块茎上或在土壤中越冬。病害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发生,以15~20为适宜。较低的温度,加上高的相对湿度,不利于伤口愈合,会使病害迅速发展。通常在块茎收获时表现耐病,贮藏期间感病性提高。早春种植时达到高峰。播种时土壤过湿易于发病。收获期间造成伤口多则易受侵染。马铃薯不同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贮藏条件差,通风不良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播种期。选择无病、优质抗病的种薯做种;整薯种植,避免产生切口加大病原菌的侵染率,导致病害发生。在土壤湿度大、气温较低时,应适当延迟播种。
(2)生长期。生长期要做好田间的水肥管理工作,雨后及时清沟、排水,且防止露水凝结于叶面,使田间湿度保持在较低水平;合理施用肥料,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抗病性。及时拔除病株,避免病原菌大面积侵染。
(3)收获期。为避免收获、运输过程中相互碰撞、挤压等对马铃薯造成伤口,减轻贮运过程中发病,应选择表皮韧性较强、皮层相对较厚时收获。最好在晴天收获,且要轻拿轻放,保证马铃薯的完整性,既能提高其商品价值,又能减轻病害发生。
(4)储藏期。马铃薯入窖前,要清除窖内杂物,通风数日;将病薯、虫薯、伤薯清除,于通风干燥的地方放置,使其表面水分蒸发,降低病原菌的侵染率。窖内块茎以小堆分开摆放为适,高度1~3m,避免干腐病菌的大面积侵染。窖内温度维持在12~15℃最佳,通风干燥,且贮藏量占窖内容积的1/2~2/3为宜。
2)、化学防治
马铃薯生产中,常采用有机汞化合物(2-甲基氧乙基氯化汞)来防治干腐病。播种时,采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链霉素混合液拌种,可有效防止干腐病的发生。贮藏时,可用苯来特、多菌灵、甲霜灵锰锌等药剂浸泡;喷雾、喷粉或熏烟处理种薯也可减轻干腐病,但成本相对较高。用硫磺粉、高锰酸钾与甲醛的混合剂或百菌清等熏蒸方法对储窖进行全面消毒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马铃薯青枯病危害类似于马铃薯软腐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等病害叶片、茎和薯块均受害。
1、发病症状
1)、马铃薯叶片染病呈苍绿色,下部叶片先萎蔫,逐渐全株下垂致茎叶全部萎蔫死亡,叶脉变褐色,叶片保持青绿色不凋落。
2)、马铃薯茎染病,出现褐色条纹。块茎染病,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蕾块,维管束变褐色,挤压时可溢出乳白色粘液,但马铃薯肉和内皮组织不分离。病重的薯块,芽眼被侵害,不能发芽.全薯腐烂。
2、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或侵入薯块在地窖中越冬。也可在土中腐生—年以上。播种时,病菌通过切刀传染给健康马铃薯,田间可以通过根系接触、浇水、雨水等传播。病菌发病适温为30-37摄氏度,一般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病区调种。
2)、建立无病种薯留种田,选用无病种薯。
3)、整薯播种,减少病菌传染机会。
4)、及时清除及烧掉病残体,杜绝沤制肥料滥用。